專家在
  “唐家大院
  ”考察
  。
  本報記者賈華攝影報道
  近代以來,貴陽一直流傳著這樣一段民謠:“唐家的頂子,高家的穀子,華家的銀子。”說的是清朝中葉至清末時期,貴陽唐家、高家、華家三大家族的顯赫身家。意思是說,唐家的頂子多(頂子,意為官位,即頂戴花翎),形容唐家做官的人多,其代表人物有唐源準、唐樹義、唐炯(晚號“成山老人”);高家的穀子多,形容高家田多地廣,其代表人物是高廷瑤;華家的銀子多,形容鹽商華家錢多,代表人物是華連輝、華之鴻。
  然而,在清代貴陽這顯赫的三大家族中,我省史學界專家對高家、華家的家史、家業等方面的研究均基本明瞭。唯有在對唐家的歷史研究,其成果不成系統,只知道一些碎片。
  20年來,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馮飛先生,從1993年開始接觸這一課題,2006年以來致力於揭開這個歷史之謎。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和研究,發現了關於“唐家頂子”大量有價值的實物證據,加之搜索了眾多的歷史文獻做佐證,揭開了“唐家頂子在成山”的結論,即唐家“家族密碼”,就深藏在烏當區水田鎮竹林村蔡家寨的“唐家大院”及其後山的“獅子墳山”、蘇家山等地。6月23日,我省史學界專家齊聚烏當區,就馮飛的重大發現進行論證並表示認定。專家同時呼籲發掘、保護、打造烏當區獨特的“成山文化”。
  “唐家大院”:訴說“成山唐氏”
  6月23日,來自省文史館、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、省文聯、省作協、貴陽市地方志編委會、烏當區文聯等單位的數十名專家學者,來到烏當區水田鎮竹林村蔡家寨的“唐家大院”考察研究。
  現存的“唐家大院”,是一座三合院的二層木樓,臨路是朝門。經數十石階走進朝門,院子地上是青石鋪就,正門為硃紅色大門,兩旁是木雕格窗,窗上雕有“一品當朝,祿位高升”八個繁體字。屋檐坎上,圓柱下的柱礎十分有特色,四面雕花,十分精細,花紋清晰可辨。
  據馮飛考證,咸豐六年春天,“西南巨儒”鄭珍、莫友芝,曾隨唐炯到烏當成山拜子方先生(唐樹義)墓,並分別為其書寫神道碑銘文和碑陰。鄭珍對唐氏“成山別業”(今“唐家大院”)及眾多烏當風物稱贊有加。
  馮飛研究後認為,由於清道光、咸豐年間,隨著太平天國起事,貴州少數民族起義風起雲涌。出於保護祖宗墓地的需要,唐氏家族成員對“別業”所在地無不三緘其口,對外僅以“成山”二字掩飾。知底細者,僅限唐氏的至親密友如鄭珍、莫友芝、張之洞等。這些人辭世後,除了唐炯的兒孫輩,外界幾乎無人知道“成山”的具體地點。在厚重的歷史煙塵掩蓋下,“成山唐氏”漸漸遠去。即使是上了年紀的“老貴陽”,也僅僅知道堰塘坎的“唐家花園”或唐炯創辦的“同濟堂”。卻不知“成山唐氏”發跡於何處,更不知唐氏在“貴築東北隅”建有“成山別業”!
  馮飛先生得出的結論是:“唐家大院”就是“成山唐氏”在“貴築東北隅”建的“成山別業”。這一結論,馮飛也在相關史料中得到佐證。
  “獅子墳山”:埋著唐氏先賢
  從“唐家大院”出來,往左經過一道高大的古老廟子牌坊,往後山行走約1.5公里處,專家學者們來到一座被當地人取名為“獅子墳山”的半山腰,眼前豁然開朗,5座高大的土墳一字排在眼前。其中,中間一座最大,然後墳墓的大小依次從兩邊逐漸變小。
  在這5座墳前,散亂地擺放著許多條石、碑頂、墓碑龜背石底座、清代青磚、被毀壞的獅子(實為麒麟,獅子墳山由此而得名)等遺跡。
  據馮飛介紹,2014年3月18日,他與嚮導在“獅子墳山”附近的蘇家山一處墳地,發現了刻有文字的石華表。華表上的文字內容,主要是贊頌唐炯的文治武功。3月21日,他又在“獅子墳山”半山腰發現一塊殘碑,碑文落款的“鄭珍書”三個字清晰可辨。結合鄭珍與“成山唐氏”的特殊交往,他初步判斷殘碑上的文字為清代著名學者鄭珍的手跡。
  兩天后,經唐氏後人唐之樞等人到墓園驗證,確認這塊墓碑殘片,正是唐氏先祖唐樹義老人的墓碑。至此,以唐源準、唐樹義、唐炯為主的“成山唐氏”家族墓葬群,終於在烏當區水田壩周邊一帶顯身!
  經馮飛考證,正是158年前的咸豐六年,一代文豪鄭珍來到“貴築東北五十里”的“成山唐氏”墓園,為投江殉國的唐樹義老人,書寫了這塊墓碑的碑陰!
  “成山文化”:遺跡得以留存
  古老的“成山唐氏”家族,為後人留下了“唐家大院”、“唐氏墓園”、鄭珍手跡等大量的“成山文化”遺跡。然而,為使這些文化遺跡留存至今,卻包含著許多代人的智慧結晶。
  據馮飛研究,唐氏家族最初為了避戰亂、保家業、護“別業”、保宗墓等的需要,唐氏家族就開始對“別業”所在地進行保密,對外僅以“成山”這個只有唐家知道而外人不知道的地名虛以掩飾,當時僅限唐氏的至親密友知道。這些人辭世後,除了唐炯的兒孫輩,外界幾乎無人知道“成山”的具體地點。年代久遠後,甚至連唐氏的後代子孫都不知道“成山”,使得“成山文化”在歷代戰亂中得以幸存下來。
  據現在居住在“唐家大院”里的主人李新發介紹,他家住在這棟房子里已經三代人了,是解放後政府分給他住的。“我們不知道這棟房子的來歷,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了,只知道這是古代大戶人家唐家留下來的,其他的信息都不知道。”李新發說,處於對古代這棟樓主人的尊敬和敬畏,住在這樣高大的房子里,他家幾代人都有保護這棟樓房的意識。
  “文革”時期,造反派說李新發是保護唐家的“狗腿子”,將他拉去批鬥。造反派說,除非他回去將唐家樓房毀掉,否則就不饒他。李新發回去後,象徵性地用刀將大門颳了幾下,才使得那些花格窗、文字等得以保存下來。“上世紀90年代,有一個商人出資7000元,要買大門兩邊的花格窗,我死活都不賣。”
  可惜的是,唐家墓園的幾座大墓,不知什麼時候被盜過,後經唐氏後人修複。在“文革”期間,墓園裡的墓碑、基座、麒麟石雕等,均被不同程度地毀壞。
  據悉,在烏當區水田一帶,如今發現的唐家祖墳有62座。從唐源準一代至今,在貴陽市的唐氏後裔已經有14代人。其中,在第11代、12代中,有不少唐氏後人在教育、水利、政界供職。  (原標題:“唐家大院”原來在此!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02chpli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